杨景玲:一双手“撑”起60多位老人的家
9年前,她第一次来到这个院子时,院里野草及膝,垃圾遍地;9年后,院子里花木葱茏,房间干净整洁,生活用品一应俱全。
9年间,她用宽广而温暖的心、纤弱但坚强的肩撑起60多位老人的希望,将一个破败的院子变为“省级文明敬老院”。她就是51岁的杨景玲,现任栾川县合峪镇敬老院院长、黄土岭村党支部书记。
她是婆婆的好媳妇
6月4日上午,记者来到合峪镇敬老院,敬老院的院子被4个花坛分成几个区域,4个花坛里姹紫嫣红,杨景玲正在跟老人们聊天,她已经在这里当了9年院长。
杨景玲是合峪镇人,早年和丈夫一起跑货运生意,住在栾川县城,他们育有一儿一女。公公去世早,婆婆上年纪后肠胃不好,杨景玲一直省吃俭用,省下钱买水果调理婆婆的肠胃。虽然日子艰苦,但一家人和和睦睦,其乐融融。
然而好景不长,2001年,杨景玲的丈夫在一场车祸后去世,货运生意难以维持,赡养老人和抚养儿女的重担全落在了杨景玲身上。
丈夫去世后,婆婆天天以泪洗面,杨景玲便时刻守在婆婆身边安慰她:“妈,你的孩儿走了,不是还有我吗?”不久婆婆积郁成疾,大小便失禁,她就天天守在床边,把老人伺候得很好。
2014年,婆婆在去世前夕拉着她的手泣不成声:“妈知道你苦啊!我替我儿谢谢你!”
孝顺媳妇出任敬老院院长
丈夫去世后,杨景玲曾辗转多处谋生,最后在狮子庙乡做起了药材生意。由于从事药材生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,2002年,合峪镇在筹建药材专业市场时,镇领导邀请她回乡工作。
一边是自己的生意和需要照顾的家,一边是镇领导的殷切希望,艰难的抉择让她连续几天睡不着觉。最终,为了家乡的发展,她回到了合峪镇。
当时,尚未从丧偶之痛中走出的杨景玲奔波于栾川县城和合峪镇之间,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合峪镇药材专业市场渐成规模。
2005年,杨景玲被选为合峪镇黄土岭村村长。在她任职期间,这个贫困的山村不仅修了路、建起了学校,还招商引资办起选矿厂、养殖场和优质核桃园,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。2007年,合峪镇敬老院建成,杨景玲出任院长。
那时的敬老院野草过膝,垃圾遍地,煤无一锹,柴无一捆,水井里布满垃圾和水藻;镇上的一些孤寡老人吃不饱穿不暖,一些智障老人脏臭不堪,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。
此情此景,让杨景玲的心酸楚不已,她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切,她从黄土岭村带了几名同样吃苦耐劳的女村民到敬老院“拓荒”。
她是老人们的好闺女
杨景玲带着女村民们拔草、淘井,把敬老院里里外外清理了一遍,第一批收住了30多位老人。
杨景玲说:“当时每位老人每月的生活补贴只有160多元,老人们除了吃饭穿衣还要洗澡等,补贴远远不够。”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,她们把敬老院后面的空地全部种上菜,还养了几头猪和几十只鸡,留够老人们吃的,其他的都拿去卖;过年时,为了给老人们买新衣服,她们就租衣服扮大头娃娃、划旱船到街上演出挣钱,但钱还是不够,她们就到各个单位拜年“化缘”……说起当年的艰难,杨景玲泪流不止。
自2007年起就在敬老院工作的陈遂云说:“2009年过年时,为了给每位老人买双新鞋,我拉着院里的葱到合峪镇汽车站卖,一个年轻女孩一下子就买了几十斤,当时我特别高兴,后来才知道那个女孩是杨院长的闺女……”
在杨景玲任院长的9年间,老人们的生活补贴由160多元升至330多元,加上一些爱心企业和个人的援助,老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原本种菜的空地也盖起了宿舍楼。
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生活,杨景玲还组织了象棋、戏曲、快板等兴趣小组,每逢重阳节就组织大家排练节目,让职工和老人们联欢;2009年,她多方筹资,带领身体较好的老人到伏牛山滑雪场玩儿,实现了老人们的旅游梦。
老人们安稳了,但儿子对她“忘了自己也有家”的抱怨让杨景玲每每想起都心疼。
好闺女杨景玲的梦
在杨景玲办公室的书柜里,摆着一个个文件夹,这些文件夹里装的是老人们的健康和亲属档案。
2008年,院里老人张车去世,想到老人一生无依无靠,杨景玲租了一辆面包车,带领职工到老人的坟头大哭一场;杨秉老人去世时,她带领大家冒雨为老人送行;81岁老人刘国章患有严重便秘,每次排便很痛苦,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为老人通便。
2014年去世的温久长老人,在入院体检时发现患有右腿股骨头坏死。为此,杨景玲把他安排在靠近自己办公室的一楼房间内,随时为老人做医疗保健,减轻老人的疼痛;由于腿脚不便,2012年温久长下台阶时不慎摔倒致右腿骨折,不久老人又患了肠瘤癌。
为了保住老人的生命,杨景玲四处奔走,找名医给老人做手术。手术前,老人担心自己挺不过去,拉着她的手不愿放开。杨景玲就一直蹲在病床边安慰老人,当老人进手术室后,她因过度劳累晕倒了。
敬老院内的60多位孤寡老人中有不少智障和残障者,杨景玲说,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老人们老有所依、老有所养。只要我在,我就是他们的闺女,我要陪伴他们一起走人生的每一天。(记者 陈耀玑 通讯员 张鹏涛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