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小小考古家”的小营员们来到曹魏大墓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
洛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所有者,转载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!
昨日, 我是小小考古家 夏令营的小营员们来到位于伊滨区的曹魏大墓考古发掘现场,与曹魏大墓进行亲密接触,之后自己动手进行的 文物 修复让他们兴奋不已。
探秘:台阶、盗洞、墓砖,引起了 小小考古家 的极大兴趣
昨日上午,顶着炎炎烈日,小营员们来到了曹魏大墓的考古发掘现场。去年7月,曹魏大墓因一名村民迁墓时无意挖到墓道夯土而 重见天日 。根据近一年的考古发掘情况判断,这里很有可能埋葬着曹魏时期一个身份显赫之人。
小营员们沿着30多米的斜坡墓道向墓地深处进发,墓道两侧逐渐呈现出七级台阶,每级台阶高约1.5米,宏伟的气势让小营员们惊叹不已。
这些台阶可以稳固墓壁,使墓圹(ku ng)不致坍塌,这种做法在汉晋时期的大型墓葬中是经常见到的,但是也有学者猜测这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。 曹魏大墓考古发掘现场的负责人王咸秋介绍,与小营员们此前探访的徐阳墓地不同,曹魏大墓是一个有着长斜坡墓道的明坑墓,在墓葬周边无车马坑,而徐阳墓地则是方坑墓,在墓葬周边有车马坑,这是不同时期丧葬制度差异的体现。
老师,墙上的洞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吗? 站在墓室边缘,一个小营员问。王咸秋一下子乐了,他笑着说墙上的洞并非墓葬的一部分,而是盗墓者挖的盗洞,在曹魏大墓里共发现3个盗洞。
老师,旁边堆的砖头好奇怪,怎么还有字呢? 一个小营员问。王咸秋表示,这是修建墓室用的墓砖,上面的字很可能是烧制墓砖的匠人或者管理机构的名字,是古代 物勒工名 制度的体现。
赞叹:文物修复师让破损文物有了第二次生命
离开曹魏大墓,小营员们来到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保护修复中心。在文物修复室,数名文物修复师正在认真地修复文物,小营员们分为四组,依次进入参观。
唐三彩、青铜器、陶器等文物的修复方法各有不同,小营员们站在各自感兴趣的文物旁,观察文物修复师的一举一动。
姐姐,你捏泥人捏得真像,好厉害啊! 在一件破损的唐三彩文物旁,小营员们连连赞叹。原来,这件唐三彩文物的马头缺失,为补全缺失部位,文物修复师用特殊的泥土捏出了一个马头造型,马头栩栩如生,让小营员们惊叹不已。
马头不仅要捏得栩栩如生,还要参考同时期出土的唐三彩造型,力求最大限度地复原这件文物。 该中心修复组组长方盾说,文物修复工作需要掌握焊接、美术、雕塑、钣金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,同时也锻炼人的耐心、专注力。
一个小营员说,文物修复师就像一个外科医生,用特殊的方法为破损的文物实施手术,从而让它们恢复昔日的风采, 他们让破损文物有了第二次生命 。
动手:挑选、组合、复原 文物修复真不简单
参观完文物修复室,小营员们期待已久的动手环节终于到来。每个小营员都获得了一件需要修复的 文物 唐三彩仕女俑胎体。每件 文物 受损的部位各不相同,该中心工作人员把提前敲掉的仕女俑部件统一放置在一起,小营员们需要根据受损部位的断面,从这堆 文物残片 中挑选出属于自己的部件。
小营员们首先使用毛刷清理唐三彩仕女俑胎体上的浮灰,在认真观察受损部位的断面、形状、颜色后,在 文物残片 堆里认真地挑选起来。选好后,小营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用速粘胶将 残片 粘在仕女俑上,在复原一件件唐三彩仕女俑的同时,他们也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的不易。
通过自己的努力复原了这些唐三彩仕女俑,小营员们都很兴奋。 我要把这件唐三彩仕女俑收藏起来,因为是我给了它第二次生命。 一个小营员如是说。
在大量文物残片中挑选、组合、复原,这就是文物修复工作的一部分。就像拼图可以增强人的观察力、专注力一样,文物修复工作也是如此。 方盾说。
与该中心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后,小营员们将亲手修复的唐三彩仕女俑带走作为纪念。(洛阳晚报记者 刘嘉仪/文 赵朝军/图)
[1]